2014年5月至8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了第二次面向全国高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活动,由《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在专家团队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教育网络》杂志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技术团队联合完成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分析报告。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指标内涵 |
相对权重 |
1.战略地位与保障(20%)(20分) |
1.1 管理部门与人才力量(50%) |
1.1.1 高校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首席信息官制度(CIO) |
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程度,是否设置CIO,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职位的级别设置 |
40% |
1.1.2 专职信息化管理部门设置情况 |
是否有,职能,级别 |
20% |
1.1.3 人员及职称组成 |
信息化管理部门人员学术背景,学历比例(按每百人占专职人员数计算) |
40% |
1.2 信息化发展系统规划(30%) |
1.2.1 系统规划部署 |
是否有正式的系统规划 |
100% |
1.3 资金(20%) |
1.3.1 资金投入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
资金投入?资金主要来源有哪些?(按人均占有的信息化资金数目) |
100% |
2. 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20%)(20分) |
2.1 校园网(60%) |
2.1.1 联网终端 |
联网终端与师生比 |
50% |
2.1.2无线网络覆盖 |
无线网覆盖公共区域情况 |
20% |
2.1.3 网络带宽 |
校园网的接入网络带宽,主干带宽利用率,出口带宽,出口总带宽平均利用率(人均带宽占有量),体现建设水平与应用水平 |
30% |
2.2 信息化设备配置(40%) |
2.2.1 信息化设备及多媒体教室 |
信息化设备更新情况,多媒体教室比率 (注:多媒体教室比率:多媒体教室数/全部教室数),使用率 |
100% |
3.教学与科研信息化应用(30%)(30分) |
3.1 资源建设状况(40%) |
3.1.1 教学、学习、科研资源 |
资源数量,种类,可访问情况(生均占有量) |
50% |
3.1.2 教学、学习、科研平台 |
平台类型,功能,关联与整合 |
50%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指标内涵 |
相对权重 |
3.教学与科研信息化应用(30%)(30分) |
3.2 数字资源建设机制保障(30%) |
3.2.1 资源创建政策支持 |
创建者与激励支持措施 |
40% |
3.2.2 资源建设规范 |
不同资源是否有各自建设规范、标准? |
30% |
3.2.3 资源评估、审核 |
每种资源是否有相应的评估标准,是否建立审核评估机制? |
10% |
3.2.4 资源版权 |
制定、使用情况 |
20% |
3.3 资源应用共享机制(30%) |
3.3.1 共享访问与授权 |
校外访问情况,高校创作开放教育对外授权程度,仪器共享使用与管理 |
100% |
4. 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化(20%)(20分) |
4.1 综合办公管理信息化(50%) |
4.1.1 教学科研业务信息化程度 |
OA、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 |
30% |
4.1.2校园公共信息服务及管理 |
是否建立公共信息服务 |
20% |
4.1.3 校园一卡通 |
系统与功能 |
50% |
4.2 信息门户网站建设(30%) |
4.2.1 内容与功能 |
服务内容,功能 |
40% |
4.2.2 二级网站建设 |
二级网站建设比例及规范 |
10% |
4.2.3 访问流量排名 |
Alexa排名 |
50% |
4.3 社会化网络媒体应用(10%) |
4.3.1 使用社会化媒体类型 |
官方开通哪些服务(APP、微信、微博等) |
50% |
4.3.2 服务对象 |
服务对象 |
20% |
4.3.3 服务内容 |
提供哪些内容服务? |
30% |
4.4 网络文化建设(10%) |
4.4.1 内容与平台 |
有无,提供哪些内容服务,哪些功能 |
100% |
5. 信息网络安全保障(10%)(10分) |
5.1 信息安全建设(100%) |
5.1.1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
是否建立制度 |
30% |
5.1.2 病毒防治及入侵检测 |
是否有,自动更新情况 |
20% |
5.1.3 统一身份认证 |
系统、功能、范围 |
30% |
5.1.5 数据容灾及备份 |
是否有 |
20% |